“你值多少钱”仿佛是潘多拉的盒子,多少职场里的负面情绪都从这个命题里面蹦出——你可能纠结于自己的辛苦换取的微薄薪水;可能沮丧于自己的10分努力却在老板那里打了对折;甚至在无休止的横向纵向比较中开始找不到价值。
对什么负责决定你的价格
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,一个有机化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,因为工作难找,最后来到一个建在偏僻乡镇的化工厂做了一名技术员。
看惯了城市的繁华,乍一到满眼稻田三面山的穷乡僻壤,年轻人怎么也适应不了,他向一位老工程师大倒苦水。在他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慨万千的时候,老工程师把一张科学家最近测算出的“人”的物质含量的列表递给他:“算算看,你自己值多少钱?”
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他抄下了表上所列出的人体所含的化学和矿物质成分:5%氧、18%碳、10%*、3%氮、1.5%钙、1%磷、0.35%钾、0.25%硫、0.15%铀、0.15%*、0.05%镁、0.0004%铁、0.00004%碘。他把这些物质含量乘以自己的体重,再乘上所有元素当前的市场价值,甚至连人体含有微量的氟、硅、锰、锌、铜、铝和砷也换算在内,竟然发现自己“全身的东西”加起来还不到10元!而自己身上最值钱的皮肤,总面积约为16平方英尺,按牛皮的售价来计算,即每平方英尺约2元,价值为30元左右。如此算来,他的身体竟然才值40元上下!
这个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化学实验,不如说是一个幽默。它最主要的目的,是从社会属性上界定了人和人的区别。
竞争力和市场需求:价格二元因子坐标
通常情况下,你值多少钱是由你在二元因子构成的坐标中的位置决定的,一个因子是你的市场竞争力,另一个因子则是市场需求。构成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你的个人素质(知识、经验、技能、阅历及解决问题、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)、工作业绩、职位高低、知名度等。其中专业知识相对比较稳定,因为一旦步入社会,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某个领域的知识就是比较固定的了,而经验和技能则可以随着在实际工作中获取的经验逐步提高。工作业绩也应当随着资历和经营管理能力逐步提高,薪资水平也会进而不断提高,职场“身价”自然而然就提高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很难为“职场价格”找到唯一的判定标准,对不同的工种和职业,对“职场价格”的判定是有所区别的。行业、地域、企业的所有制形式、规模,都会直接影响到薪水。
从市场需求来讲,每个行业的“薪情”都会有一个大致水平。当市场需求强烈时,对应的价格就越高;如果你能扎根在某个行业,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,你的身价也就“水涨船高”。对于日益成为职场中坚力量的年轻人来说,有一个横亘在他们职场生涯中的一个大问题催生了一个神话——初生婴儿的护理问题让市场中出现了“天价月嫂”。
1.知己。
2.知彼。
1.照镜子看自己。
2.吃亏就是赚便宜。
3.跟自己较劲。
4.永远别为“不顺心”浪费沉淀的机会。
任何职业都需要一定量的积淀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,如果没有2~3年的积累,很难对一份工作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,频繁的跳槽不仅让你缺少职业储备,也会成为HR心中的“扣分”项。如果因为不好就换、就逃避,只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和经验的沉淀。跳槽的动机非常重要。不是因为现在的工作不好、不顺心就决定跳槽,而是看有没有一份更好的机会在等待你。
上一篇:职场定价:你值多少钱? | 下一篇:HR不可不知的10个职场测评工具 |